博客
关于我
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快点击我
IOS-组件化架构漫谈
阅读量:5052 次
发布时间:2019-06-12

本文共 15323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1 分钟。

本文作者:  -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欢迎加入伯乐在线 。

前段时间公司项目打算重构,准确来说应该是按之前的产品逻辑重写一个项目?。在重构项目之前涉及到架构选型的问题,我和组里小伙伴一起研究了一下组件化架构,打算将项目重构为组件化架构。当然不是直接拿来照搬,还是要根据公司具体的业务需求设计架构。

在学习组件化架构的过程中,从很多高质量的博客中学到不少东西,例如蘑菇街李忠casatwybang的博客。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在微博和QQ上和一些做iOS的朋友进行了交流,非常感谢这些朋友的帮助。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于之前蘑菇街提出的组件化方案,以及casatwy提出的组件化方案进行分析,后面还会简单提到滴滴、淘宝、微信的组件化架构,最后会简单说一下我公司设计的组件化架构。


组件化架构的由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很多程序代码量和业务越来越多现有架构已经不适合公司业务的发展速度了,很多都面临着重构的问题。

在公司项目开发中,如果项目比较小,普通的单工程+MVC架构就可以满足大多数需求了。但是像淘宝、蘑菇街、微信这样的大型项目,原有的单工程架构就不足以满足架构需求了。

就拿淘宝来说,淘宝在13年开启的“All in 无线”战略中,就将阿里系大多数业务都加入到手机淘宝中,使客户端出现了业务的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单工程架构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业务需求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淘宝在13年开启了插件化架构的重构,后来在14年迎来了手机淘宝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重构,将其彻底重构为组件化架构

蘑菇街的组件化架构

原因

在一个项目越来越大,开发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项目会遇到很多问题。

  • 业务模块间划分不清晰,模块之间耦合度很大,非常难维护。
  • 所有模块代码都编写在一个项目中,测试某个模块或功能需要编译运行整个项目

耦合严重的工程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可以考虑加一个中间层来协调模块间的调用,所有的模块间的调用都会经过中间层中转(注意看两张图的箭头方向)

添加中间层

但是发现增加这个中间层后,耦合还是存在的。中间层对被调用模块存在耦合,其他模块也需要耦合中间层才能发起调用。这样还是存在之前的相互耦合的问题,而且本质上比之前更麻烦了。

大体结构

所以应该做的是,只让其他模块对中间层产生耦合关系,中间层不对其他模块发生耦合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组件化的架构,将每个模块作为一个组件。并且建立一个主项目,这个主项目负责集成所有组件。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

  • 业务划分更佳清晰,新人接手更佳容易,可以按组件分配开发任务。
  • 项目可维护性更强,提高开发效率。
  • 更好排查问题,某个组件出现问题,直接对组件进行处理。
  • 开发测试过程中,可以只编译自己那部分代码,不需要编译整个项目代码。
组件化结构

进行组件化开发后,可以把每个组件当做一个独立的app每个组件甚至可以采取不同的架构,例如分别使用MVVMMVCMVCS等架构。

MGJRouter方案

蘑菇街通过MGJRouter实现中间层,通过MGJRouter进行组件间的消息转发,从名字上来说更像是路由器。实现方式大致是,在提供服务的组件中提前注册block,然后在调用方组件中通过URL调用block,下面是调用方式。

架构设计

MGJRouter组件化架构

MGJRouter是一个单例对象,在其内部维护着一个“URL -> block”格式的注册表,通过这个注册表来保存服务方注册的block,以及使调用方可以通过URL映射出block,并通过MGJRouter对服务方发起调用。

在服务方组件中都对外提供一个接口类,在接口类内部实现block的注册工作,以及block对外提供服务的代码实现。每一个block都对应着一个URL,调用方可以通过URLblock发起调用。

在程序开始运行时,需要将所有服务方的接口类实例化,以完成这个注册工作,使MGJRouter中所有服务方的block可以正常提供服务。在这个服务注册完成后,就可以被调用方调起并提供服务。

蘑菇街项目使用git作为版本控制工具将每个组件都当做一个独立工程,并建立主项目来集成所有组件。集成方式是在主项目中通过CocoaPods来集成,将所有组件当做二方库集成到项目中。详细的集成技术点在下面“标准组件化架构设计”章节中会讲到。

MGJRouter调用

代码模拟对详情页的注册、调用,在调用过程中传递id参数。下面是注册的示例代码:

通过openURL:方法传入的URL参数,对详情页已经注册的block方法发起调用。调用方式类似于GET请求URL地址后面拼接参数。

也可以通过字典方式传参,MGJRouter提供了带有字典参数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传递非字符串之外的其他类型参数

 

组件间传值

有的时候组件间调用过程中,需要服务方在完成调用后返回相应的参数。蘑菇街提供了另外的方法,专门来完成这个操作。

通过下面的方式发起调用,并获取服务方返回的返回值,要做的就是传递正确的URL和参数即可。

 

短链管理

这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蘑菇街组件化架构中,存在了很多硬编码的URL和参数。在代码实现过程中URL编写出错会导致调用失败,而且参数是一个字典类型,调用方不知道服务方需要哪些参数,这些都是个问题。

对于这些数据的管理,蘑菇街开发了一个web页面,这个web页面统一来管理所有的URL和参数,AndroidiOS都使用这一套URL,可以保持统一性。

基础组件

在项目中存在很多公共部分的东西,例如封装的网络请求、缓存、数据处理等功能,以及项目中所用到的资源文件。

蘑菇街将这些部分也当做组件,划分为基础组件,位于业务组件下层。所有业务组件都使用同一个基础组件,也可以保证公共部分的统一性。

Protocol方案

整体架构

Protocol方案的中间件

为了解决MGJRouter方案中URL硬编码,以及字典参数类型不明确等问题,蘑菇街在原有组件化方案的基础上推出了Protocol方案。Protocol方案由两部分组成,进行组件间通信的ModuleManager类以及MGJComponentProtocol协议类。

通过中间件ModuleManager进行消息的调用转发,在ModuleManager内部维护一张映射表,映射表由之前的"URL -> block"变成"Protocol -> Class"

在中间件中创建MGJComponentProtocol文件,服务方组件将可以用来调用的方法都定义在Protocol中,将所有服务方的Protocol都分别定义到MGJComponentProtocol文件中,如果协议比较多也可以分开几个文件定义。这样所有调用方依然是只依赖中间件,不需要依赖除中间件之外的其他组件。

Protocol方案中每个组件也需要一个“接口类”,此类负责实现当前组件对应的协议方法,也就是对外提供服务的实现。在程序开始运行时将自身的Class注册到ModuleManager,并将Protocol反射出字符串当做key。这个注册过程和MGJRouter是类似的,都需要提前注册服务

示例代码

创建MGJUserImpl类当做User模块的服务类,并在MGJComponentProtocol.h中定义MGJUserProtocol协议,由MGJUserImpl类实现协议中定义的方法,完成对外提供服务的过程。下面是协议定义:

Class遵守协议并实现定义的方法,外界通过Protocol获取的Class实例化为对象,调用服务方实现的协议方法。

ModuleManager的协议注册方法,注册时将Protocol反射为字符串当做存储的key,将实现协议的Class当做值存储。通过ProtocolClass的时候,就是通过ProtocolModuleManager中将Class映射出来。

调用时通过ProtocolModuleManager中映射出注册的Class,将获取到的Class实例化,并调用Class实现的协议方法完成服务调用。

 

整体调用流程

蘑菇街是OpenURLProtocol混用的方式,两种实现的调用方式不同,但大体调用逻辑和实现思路类似,所以下面的调用流程二者差不多。在OpenURL不能满足需求或调用不方便时,就可以通过Protocol的方式调用。

  1. 在进入程序后,先使用MGJRouter对服务方组件进行注册。每个URL对应一个block的实现,block中的代码就是服务方对外提供的服务,调用方可以通过URL调用这个服务。
  2. 调用方通过MGJRouter调用openURL:方法,并将被调用代码对应的URL传入,MGJRouter会根据URL查找对应的block实现,从而调用服务方组件的代码进行通信。
  3. 调用和注册block时,block有一个字典用来传递参数。这样的优势就是参数类型和数量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但是需要很多硬编码的key名在项目中。

内存管理

蘑菇街组件化方案有两种,ProtocolMGJRouter的方式,但都需要进行register操作。Protocol注册的是ClassMGJRouter注册的是Block,注册表是一个NSMutableDictionary类型的字典,而字典的拥有者又是一个单例对象,这样会造成内存的常驻

下面是对两种实现方式内存消耗的分析:

  • 首先说一下block实现方式可能导致的内存问题,block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循环引用的问题。
    经过暴力测试,证明并不会导致内存问题。被保存在字典中是一个block对象,而block对象本身并不会占用多少内存。在调用block后会对block体中的方法进行执行,执行完成后block体中的对象释放。
    block自身的实现只是一个结构体,也就相当于字典中存放的是很多结构体,所以内存的占用并不是很大。
  • 对于协议这种实现方式,和block内存常驻方式差不多。只是将存储的block对象换成Class对象,如果不是已经实例化的对象,内存占用还是比较小的。

casatwy组件化方案

整体架构

casatwy组件化方案分为两种调用方式,远程调用和本地调用,对于两个不同的调用方式分别对应两个接口。

  • 远程调用通过AppDelegate代理方法传递到当前应用后,调用远程接口并在内部做一些处理,处理完成后会在远程接口内部调用本地接口,以实现本地调用为远程调用服务
  • 本地调用由performTarget:action:params:方法负责,但调用方一般不直接调用performTarget:方法CTMediator会对外提供明确参数和方法名的方法,在方法内部调用performTarget:方法和参数的转换。
casatwy提出的组件化架构

架构设计思路

casatwy是通过CTMediator类实现组件化的,在此类中对外提供明确参数类型的接口,接口内部通过performTarget方法调用服务方组件的TargetAction。由于CTMediator类的调用是通过runtime主动发现服务的,所以服务方对此类是完全解耦的。

但如果CTMediator类对外提供的方法都放在此类中,将会对CTMediator造成极大的负担和代码量。解决方法就是对每个服务方组件创建一个CTMediatorCategory,并将对服务方的performTarget调用放在对应的Category中,这些Category都属于CTMediator中间件,从而实现了感官上的接口分离。

casatwy组件化实现细节

对于服务方的组件来说,每个组件都提供一个或多个Target类,在Target类中声明Action方法。Target类是当前组件对外提供的一个“服务类”Target将当前组件中所有的服务都定义在里面,CTMediator通过runtime主动发现服务

Target中的所有Action方法,都只有一个字典参数,所以可以传递的参数很灵活,这也是casatwy提出的Model化的概念。在Action的方法实现中,对传进来的字典参数进行解析,再调用组件内部的类和方法。

架构分析

casatwy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这个Demo可以很好的理解casatwy的设计思路,下面按照我的理解讲解一下这个Demo

文件目录

打开Demo后可以看到文件目录非常清楚,在上图中用蓝框框出来的就是中间件部分,红框框出来的就是业务组件部分。我对每个文件夹做了一个简单的注释,包含了其在架构中的职责。

CTMediator中定义远程调用和本地调用的两个方法,其他业务相关的调用由Category完成。

CTMediator中定义的ModuleACategory,对外提供了一个获取控制器并跳转的功能,下面是代码实现。由于casatwy的方案中使用performTarget的方式进行调用,所以涉及到很多硬编码字符串的问题casatwy采取定义常量字符串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管理也更方便。

下面是ModuleA组件中提供的服务,被定义在Target_A类中,这些服务可以被CTMediator通过runtime的方式调用,这个过程就叫做发现服务

我们发现,在这个方法中其实做了参数处理和内部调用的功能,这样就可以保证组件内部的业务不受外部影响,对内部业务没有侵入性

 

命名规范

在大型项目中代码量比较大,需要避免命名冲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casatwy采取的是加前缀的方式,从casatwyDemo中也可以看出,其组件ModuleATarget命名为Target_A,被调用的Action命名为Action_nativeFetchDetailViewController:

casatwy将类和方法的命名,都统一按照其功能做区分当做前缀,这样很好的将组件相关和组件内部代码进行了划分。

标准组件化架构设计

这个章节叫做“标准组件化架构设计”,对于项目架构来说并没有绝对意义的标准之说。这里说到的“标准组件化架构设计”只是因为采取这样的方式的人比较多,且这种方式相比而言较合理。

在上面文章中提到了casatwy方案的CTMediator,蘑菇街方案的MGJRouterModuleManager,下面统称为中间件。

整体架构

组件化架构中,首先有一个主工程,主工程负责集成所有组件。每个组件都是一个单独的工程,创建不同的git私有仓库来管理,每个组件都有对应的开发人员负责开发。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与其相关组件的代码,其他业务代码和其无关,来新人也好上手。

组件的划分需要注意组件粒度,粒度根据业务可大可小。组件划分后属于业务组件,对于一些多个组件共同的东西,例如网络、数据库之类的,应该划分到单独的组件或基础组件中。对于图片或配置表这样的资源文件,应该再单独划分一个资源组件,这样避免资源的重复性。

服务方组件对外提供服务,由中间件调用或发现服务服务对当前组件无侵入性,只负责对传递过来的数据进行解析和组件内调用的功能。需要被其他组件调用的组件都是服务方,服务方也可以调用其他组件的服务。

通过这样的组件划分,组件的开发进度不会受其他业务的影响,可以多个组件单独的并行开发。组件间的通信都交给中间件来进行,需要通信的类只需要接触中间件,而中间件不需要耦合其他组件,这就实现了组件间的解耦。中间件负责处理所有组件之间的调度,在所有组件之间起到控制核心的作用。

这套框架清晰的划分了不同组件,从整体架构上来约束开发人员进行组件化开发,避免某个开发人员偷懒直接引用头文件,产生组件间的耦合,破坏整体架构。假设以后某个业务发生大的改变,需要对相关代码进行重构,可以在单个组件进行重构。组件化架构降低了重构的风险,保证了代码的健壮性。

组件集成

组件化架构图

每个组件都是一个单独的工程,在组件开发完成后上传到git仓库。主工程通过Cocoapods集成各个组件,集成和更新组件时只需要pod update即可。这样就是把每个组件当做第三方来管理,管理起来非常方便。

Cocoapods可以控制每个组件的版本,例如在主项目中回滚某个组件到特定版本,就可以通过修改podfile文件实现。选择Cocoapods主要因为其本身功能很强大,可以很方便的集成整个项目,也有利于代码的复用。通过这种集成方式,可以很好的避免在传统项目中代码冲突的问题。

集成方式

对于组件化架构的集成方式,我在看完bang的博客后专门请教了一下bang。根据在微博上和bang的聊天以及其他博客中的学习,在主项目中集成组件主要分为两种方式——源码和framework,但都是通过CocoaPods来集成。

无论是用CocoaPods管理源码,还是直接管理framework,效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可以直接进行pod update之类的操作的。

这两种组件集成方案,实践中也是各有利弊。直接在主工程中集成代码文件,可以在主工程中进行调试。集成framework的方式,可以加快编译速度,而且对每个组件的代码有很好的保密性。如果公司对代码安全比较看重,可以考虑framework的形式,但framework不利于主工程中的调试。

例如手机QQ或者支付宝这样的大型程序,一般都会采取framework的形式。而且一般这样的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组件库,这个组件库往往可以代表一个大的功能或业务组件,直接添加项目中就可以使用。关于组件化库在后面讲淘宝组件化架构的时候会提到。

不推荐的集成方式

之前有些项目是直接用workspace的方式集成的,或者直接在原有项目中建立子项目,直接做文件引用。但这两点都是不建议做的,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业务组件的剥离,只是像之前的项目一样从文件目录结构上进行了划分。


组件化开发总结

对于项目架构来说,一定要建立于业务之上来设计架构。不同的项目业务不同,组件化方案的设计也会不同,应该设计最适合公司业务的架构。

架构对比

在除蘑菇街Protocol方案外,其他两种方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硬编码问题,硬编码如果量比较大的话挺麻烦的。

casatwyCTMediator方案中需要硬编码TargetAction字符串,只不过这个缺陷被封闭在中间件里面了,将这些字符串都统一定义为常量,外界使用不需要接触到硬编码。蘑菇街的MGJRouter的方案也是一样的,也有硬编码URL的问题,蘑菇街可能也做了类似的处理。

casatwy和蘑菇街提出的两套组件化方案,大体结构是类似的,三套方案都分为调用方中间件服务方,只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有些不同。例如Protocol方案在中间件中加入了Protocol文件,casatwy的方案在中间件中加入了Category

三种方案内部都有容错处理,所以三种方案的稳定性都是比较好的,而且都可以拿出来单独运行,在服务方不存在的情况下也不会有问题。

在三套方案中,服务方都对外提供一个供外界调用的接口类,这个类中实现组件对外提供的服务,中间件通过接口类来实现组件间的通信。在此类中统一定义对外提供的服务,外界调用时就知道服务方可以做什么。

调用流程也不大一样,蘑菇街的两套方案都需要注册操作,无论是Block还是Protocol都需要注册后才可以提供服务。而casatwy的方案则不需要,直接通过runtime调用。casatwy的方案实现了真正的对服务方解耦,而蘑菇街的两套方案则没有,对服务方和调用方都造成了耦合。

我认为三套方案中,Protocol方案是调用和维护最麻烦的一套方案。维护时需要同时维护Protocol、接口类两部分。而且调用时需要将服务方的接口类返回给调用方,并由调用方执行一系列调用逻辑,调用一个服务的逻辑非常复杂,这在开发中是非常影响开发效率的。

总结

下面是组件化开发中的一个小总结,也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
  • MGJRouter方案中,是通过调用OpenURL:方法并传入URL来发起调用。鉴于URL协议名等固定格式,可以通过判断协议名的方式,使用配置表控制H5native的切换配置表可以从后台更新,只需要将协议名更改一下即可。

mgj://detail?id=123456

http://www.mogujie.com/detail?id=123456

假设现在线上的native组件出现严重bug在后台将配置文件中原有的本地URL换成H5URL并更新客户端配置文件。在调用MGJRouter时传入这个H5URL即可完成切换,MGJRouter判断如果传进来的是一个H5URL就直接跳转webView。而且URL可以传递参数给MGJRouter,只需要MGJRouter内部做参数截取即可。

  • casatwy方案和蘑菇街Protocol方案,都提供了传递明确类型参数的方法。在MGJRouter方案中,传递参数主要是通过类似GET请求一样在URL后面拼接参数,和在字典中传递参数两种方式组成。这两种方式会造成传递参数类型不明确,传递参数类型受限(GET请求不能传递对象)等问题,后来使用Protocol方案弥补这个问题。
  • 组件化开发可以很好的提升代码复用性,组件可以直接拿到其他项目中使用,这个优点在下面淘宝架构中会着重讲一下。
  • 对于调试工作,应该放在每个组件中完成。单独的业务组件可以直接提交给测试提测,这样测试起来也比较方便。最后组件开发完成并测试通过后,再将所有组件更新到主项目,提交给测试进行集成测试即可。
  • 使用组件化架构开发,组件间的通信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尽量将业务封装在组件内部,对外只提供简单的接口。即“高内聚、低耦合”原则
  • 把握好划分粒度的细化程度,太细则项目过于分散,太大则项目组件臃肿。但是项目都是从小到大的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断进行重构是掌握这个组件的细化程度最好的方式。

我公司架构

下面就简单说说我公司项目架构,公司项目是一个地图导航应用,业务层之下的基础组件占比较大。且基础组件相对比较独立,对外提供了很多调用接口。刚开始想的是采用MGJRouter的方案,但如果这些调用都通过Router进行,开发起来比较复杂,反而会适得其反。最主要我们项目也并不是非常大,没必要都用Router转发。

对于这个问题,公司项目的架构设计是:层级架构+组件化架构,组件化架构处于层级架构的最上层,也就是业务层。采取这种结构混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架构,这个对于公共组件的管理和层级划分比较有利,符合公司业务需求。

公司组件化架构

对于业务层级依然采用组件化架构的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组件化架构的优势,对项目组件间进行解耦。在上层和下层的调用中,下层的功能组件应该对外开放一个接口类,在接口类中声明所有的服务,实现上层调用当前组件的一个中转,上层直接调用接口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如果下层发生改变不会对上层造成影响,而且也省去了部分Router转发的工作。

在设计层级架构时,需要注意只能上层对下层依赖下层对上层不能有依赖下层中不要包含上层业务逻辑。对于项目中存在的公共资源和代码,应该将其下沉到下层中。

为什么这么做?

首先就像我刚才说的,我公司项目并不是很大,根本没必要拆分的那么彻底。

因为组件化开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解耦合,如果我做到了底层不对上层依赖,这样就已经解除了上下层的相互耦合。而且上层对下层进行调用的时候,也不是直接调用下层,通过一个接口类进行中转,实现了下层的改变对上层无影响,这也是上层对下层解耦的表现。

所以对于第三方就不用说了,上层直接调用下层的第三方也是没问题的,这都是解耦的。

模型类怎么办,放在哪合适?

casatwy对模型类的观点是去Model化,简单来说就是用字典代替Model存储数据。这对于组件化架构来说,是解决组件之间数据传递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因为模型类是关乎业务的,理论上必须放在业务层也就是业务组件这一层。但是要把模型对象从一个组件中当做参数传递到另一个组件中,模型类放在调用方和服务方的哪个组件都不太合适,而且有可能不只两个组件使用到这个模型对象。这样的话在其他组件使用模型对象,必然会造成引用和耦合

那么如果把模型类放在Router中,这样会造成Router耦合了业务,造成业务的侵入性。如果在用到这个模型对象的所有组件中,都分别维护一份相同的模型类,这样之后业务发生改变模型类就会很麻烦。

那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将模型类单独拉出来,定义一个模型组件呢?这个看起来比较可行,将这个定义模型的组件下沉到下层,模型组件不包含业务,只声明模型对象的类。但是一般组件的模型对象都是当前组件内使用的,将模型对象传递给其他组件的需求非常少,那所有的模型类都定义到模型组件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在项目开发中将模型类还定义在当前业务组件中,在组件间传递模型对象时进行去Model化,传递字典类型的参数。

上面只是思考,恰巧我公司持久化方案用的是CoreData,所有模型的定义都在CoreData组件中,这样就避免了业务层组件之间因为模型类的耦合。

滴滴组件化架构

之前看过滴滴iOS负责人李贤辉的,分享的是滴滴iOS客户端的架构发展历程,下面简单总结一下。

发展历程

滴滴在最开始的时候架构较混乱。然后在2.0时期重构为MVC架构,使项目划分更加清晰。在3.0时期上线了新的业务线,这时采用的游戏开发中的状态机机制,暂时可以满足现有业务。

然而在后期不断上线顺风车、代驾、巴士等多条业务线的情况下,现有架构变得非常臃肿代码耦合严重。从而在2015年开始了代号为“The One”的方案,这套方案就是滴滴的组件化方案。

架构设计

滴滴的组件化方案,和蘑菇街方案类似,也是通过私有CocoaPods来管理各个组件。将整个项目拆分为业务部分和技术部分,业务部分包括专车、拼车、巴士等业务模块,每个业务模块就是一个单独的组件,使用一个pods管理。技术部分则分为登录分享、网络、缓存这样的一些基础组件,分别使用不同的pods管理。

组件间通信通过ONERouter中间件进行通信,ONERouter类似于MGJRouter担负起协调和调用各个组件的作用。组件间通信通过OpenURL方法,来进行对应的调用。ONERouter内部保存一份Class-URL的映射表,通过URL找到Class并发起调用,Class的注册放在+load方法中进行。

滴滴在组件内部的业务模块中,模块内部使用MVVM+MVCS混合架构两种架构都是MVC的衍生版本。其中MVCS中的Store负责数据相关逻辑,例如订单状态、地址管理等数据处理。通过MVVM中的VM给控制器瘦身,最后Controller的代码量就很少了。

滴滴首页分析

滴滴文章中说道首页只能有一个地图实例,这在很多地图导航相关应用中都是这样做的。滴滴首页主控制器持有导航栏和地图,每个业务线首页控制器都添加在主控制器上,并且业务线控制器背景都设置为透明,将透明部分响应事件传递到下面的地图中,只响应属于自己的响应事件。

由主控制器来切换各个业务线首页,切换页面后根据不同的业务线来更新地图数据

淘宝组件化架构

本章节源自于宗心在阿里技术沙龙上的一次

架构发展

淘宝iOS客户端初期是单工程的普通项目,但随着业务的飞速发展,现有架构并不能承载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导致代码间耦合很严重。后期开发团队对其不断进行重构,淘宝iOSAndroid两个平台,除了某个平台特有的一些特性或某些方案不便实施之外,大体架构都是差不多的。

发展历程:
  1. 刚开始是普通的单工程项目,以传统的MVC架构进行开发。随着业务不断的增加,导致项目非常臃肿、耦合严重。
  2. 2013年淘宝开启“all in 无线”计划,计划将淘宝变为一个大的平台,将阿里系大多数业务都集成到这个平台上,造成了业务的大爆发
    淘宝开始实行插件化架构,将每个业务模块划分为一个组件,将组件以framework二方库的形式集成到主工程。但这种方式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拆分,还是在一个工程中使用git进行merge,这样还会造成合并冲突、不好回退等问题。
  3. 迎来淘宝移动端有史以来最大的重构,将其重构为组件化架构。将每个模块当做一个组件,每个组件都是一个单独的项目,并且将组件打包成framework。主工程通过podfile集成所有组件framework,实现业务之间真正的隔离,通过CocoaPods实现组件化架构。

架构优势

淘宝是使用git来做源码管理的,在插件化架构时需要尽可能避免merge操作,否则在大团队中协作成本是很大的。而使用CocoaPods进行组件化开发,则避免了这个问题。

CocoaPods中可以通过podfile很好的配置各个组件,包括组件的增加和删除,以及控制某个组件的版本。使用CocoaPods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了解决大型项目中,代码管理工具merge代码导致的冲突。并且可以通过配置podfile文件,轻松配置项目。

每个组件工程有两个target一个负责编译当前组件和运行调试另一个负责打包framework。先在组件工程做测试,测试完成后再集成到主工程中集成测试。

每个组件都是一个独立app,可以独立开发、测试,使得业务组件更加独立,所有组件可以并行开发。下层为上层提供能满足需求的底层库,保证上层业务层可以正常开发,并将底层库封装成framework集成到项目中。

使用CocoaPods进行组件集成的好处在于,在集成测试自己组件时,可以直接将本地主工程podfile文件中的当前组件指向本地,就可以直接进行集成测试,不需要提交到服务器仓库。

淘宝四层架构

淘宝四层架构(图片来自淘宝技术分享)

淘宝架构的核心思想是一切皆组件,将工程中所有代码都抽象为组件。

淘宝架构主要分为四层,最上层是组件Bundle(业务组件),依次往下是容器(核心层),中间件Bundle(功能封装),基础库Bundle(底层库)。容器层为整个架构的核心,负责组件间的调度和消息派发。

总线设计

总线设计:URL路由+服务+消息。统一所有组件的通信标准,各个业务间通过总线进行通信。

总线设计(图片来自淘宝技术分享)

URL可以请求也可以接受返回值,和MGJRouter差不多。URL路由请求可以被解析就直接拿来使用,如果不能被解析就跳转H5页面。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对不存在组件调用的兼容,使用户手中比较老的版本依然可以显示新的组件。

服务提供一些公共服务,由服务方组件负责实现,通过Protocol实现。消息负责统一发送消息,类似于通知也需要注册。

Bundle App

Bundle App(图片来自淘宝技术分享)

淘宝提出Bundle App的概念,可以通过已有组件,进行简单配置后就可以组成一个新的app出来。解决了多个应用业务复用的问题,防止重复开发同一业务或功能。

BundleApp容器即OS,所有Bundle App被集成到OS上,使每个组件的开发就像app开发一样简单。这样就做到了从巨型app回归普通app的轻盈,使大型项目的开发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总结

留个小思考

到目前为止组件化架构文章就写完了,文章确实挺长的,看到这里真是辛苦你了?。下面留个小思考,把下面字符串复制到微信输入框随便发给一个好友,然后点击下面链接大概也能猜到微信的组件化方案

 

总结

各位可以来我博客评论区讨论,可以讨论文中提到的技术细节,也可以讨论自己公司架构所遇到的问题,或自己独到的见解等等。无论是不是架构师或新入行的iOS开发,欢迎各位以一个讨论技术的心态来讨论。在评论区你的问题可以被其他人看到,这样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一些启发。

现在H5技术比较火,好多应用都用H5来完成一些页面的开发,H5的跨平台和实时更新等是非常大的优点但其性能和交互也是缺点。如果以后客户端能够发展到可以动态部署线上代码,不用打包上线应用市场,直接就可以做到原生应用更新,这样就可以解决原生应用最大的痛点。这段时间公司项目比较忙,有时间我打算研究一下这个技术点?。

Demo地址:蘑菇街和casatwy组件化方案,其Github上都给出了Demo,这里就贴出其Github地址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oc-bowen/p/588547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0165235 第八周课下补做
查看>>
[leetcode] 1. Two Sum
查看>>
iOS 日常工作之常用宏定义大全
查看>>
PHP的SQL注入技术实现以及预防措施
查看>>
MVC Razor
查看>>
软件目录结构规范
查看>>
Windbg调试Sql Server 进程
查看>>
linux调度器系列
查看>>
mysqladmin
查看>>
解决 No Entity Framework provider found for the ADO.NET provider
查看>>
SVN服务器搭建和使用(三)(转载)
查看>>
Android 自定义View (三) 圆环交替 等待效果
查看>>
设置虚拟机虚拟机中fedora上网配置-bridge连接方式(图解)
查看>>
HEVC播放器出炉,迅雷看看支持H.265
查看>>
[置顶] Android仿人人客户端(v5.7.1)——人人授权访问界面
查看>>
Eclipse 调试的时候Tomcat报错启动不了
查看>>
【安卓5】高级控件——拖动条SeekBar
查看>>
ES6内置方法find 和 filter的区别在哪
查看>>
Android入门之文件系统操作(二)文件操作相关指令
查看>>
Android实现 ScrollView + ListView无滚动条滚动
查看>>